镇江,京杭大运河江南段,也是大运河江南段和长江的交汇处,南北交通的咽喉要道,江南米粮赋税通过运河与长江南上北下,占领了这里,就切断了江南财赋北上之路,地理位置极其险要。
阳光炽热,芦苇轻拂,水面波光粼粼。
西津渡,镇江水师驻地,岸边一艘战船上,新任的镇江水师总兵施琅站在船头,正在看着水面上的镇江水师们操练,却似乎魂游天外。
要是当日没有执意杀了曾德,现在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数十年来,尤其是近些年来,这份懊悔一直伴随在施琅的心头。
少时学书不成,弃武从文,转眼韶华已逝,如今年过半百,两鬓斑白。
清顺治三年,随国姓爷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降清。
顺治五年,走投无路,投入郑成功麾下,屡立战功。
顺治九年,受施琅节制的部将曾德为求出人头地,投入郑成功营中充当亲随。施琅听到消息后,大为愤慨,派人把曾德捉回斩首。郑成功驰令勿杀,施琅却悍然不顾,将曾德斩杀。
郑成功见施琅违令擅杀郑氏旧将,断定他反形已露,将施琅、施琅之弟施显、施琅父亲施大宣拘捕。施琅逃到大陆。郑成功得知施琅逃入满清,将施大宣、施显处斩。
施琅得知父亲和弟弟被杀的消息,对郑成功恨之入骨,死心塌地投靠清廷,一意同郑氏为敌。
自投清以来,施琅先后担任副将、总兵、水师提督等,参与清军对台湾郑氏的进攻和招抚。
康熙七年,清廷遣使赴台招抚失败后,施琅即上《边患宜靖疏》,次年又上《尽陈所见疏》,强调不能容许郑氏盘踞台湾,议谏被束之高阁。迁界令下,留京宿卫,长达七年。在京之日,甚为贫苦,依靠妻子在北京当女红裁缝贴补家用所需。施琅蛰伏待机,每日在府内耐心等待朝廷起用。
康熙十五年,八月初,浙江反叛,东南岌岌可危,在黄锡衮陈廷敬等大臣的力荐下,让他挂江南水师提督衔,任镇江水师总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