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嗨书

小嗨书 > 地球online速览 > 第236章 17(27)(第2页)

第236章 17(27)(第2页)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些都是和人文社会学科相关的问题,也是人类在此前从未面临的挑战,而这些问题都需要人文社会学科与人工智能学家一起回应。

中新社记者:为什么人形机器人将引发人类对自身的重新思考?

邵怡蕾: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人形机器人“十八金刚”集体亮相引发广泛关注。然而,人形机器人目前还无法如同科幻片中那样无缝接入人类生活。

从感知、认知、行为三个维度来观察,现阶段,人工智能已在前两个维度做得非常好了,能够将感知和认知能力搭载到机器人平台上。然而,以大语言模型为基础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平台的合作是否能突破行为能力,仍然是未知数。

如果未来人形机器人真能像科幻片里那样和人类共同生活,一定会引发大量的伦理问题。

卡尔·波普尔在《客观的知识》一书中提出了他的“三个世界”的理论:世界1是物理客体或物理状态的世界;世界2是意识状态或精神状态的世界;世界3是思想内容及其物质化而形成客观内容的世界。

现在的人工智能已能覆盖世界1和世界3,它能反思自己的行动,还可以进行自主规划。但人工智能目前还没有涉足世界2即我们的心理世界,为什么人工智能无法学习人类的心理世界?因为心理世界无法被描述,无法描述的事情是人工智能学习的壁垒。

也正是因为人工智能没有世界2,它的“承受能力”要比人类强很多。假设在未来,人形机器人真的走进了人类的日常生活,人形机器人的表现可能会比人类更“优秀”——因为它不知道什么是烦,感受不到痛苦,也没有负面情绪。那么,一些弱势群体,比如老人和小孩,对于这么一位拥有无限耐心的照顾者,可能会产生情感依赖。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如果我们作为儿女、作为父母的角色,可以被这样一位拥有无限耐心的照顾者所替代,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作为人类的我们给自己的家庭成员提供了什么?又如何去体现我们陪伴的独特性?

尽管按现有的发展趋势预测,世界2对于人工智能是一项极高的壁垒。假如有一天,人工智能也拥有了心理世界,也能觉得烦、感到痛,我们就需要重新审视和人工智能的伦理关系——面对这么一位高智能,有心理活动的人造物,它是物,还是“人”呢?这也会引发人类对于自身定义的反思——究竟什么才是人?(完)

喜欢地球online速览请大家收藏:()地球online速览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